English

从“计划气”到“市场气”的变奏

——衡阳市煤气工程发人深思
2000-10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成新平 我有话说

“燃气工程终于通气啦!总算盼来了这一天。”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像长了翅膀,迅速传遍湖南衡阳市的大街小巷。成千上万的市民喜上眉梢,奔走相告。南华大学一位满头花发的老教授对此深有感慨:“衡阳燃气工程像一张晴雨表,它的通气,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在衡阳的结束,市场经济在衡阳的真正开始!”

从“领导说话”到“市场说话”

衡阳市燃气工程的前身为煤气工程,煤气工程于1993年5月开始建设,在资金缺口尚差2亿元的情况下,匆忙上马,一开始就陷入“骑虎难下”的困境。该工程原计划1995年投产供气,但时至1995年底,工程建设任务仅完成一半,到1996年8月,工程不得不宣告停工。为此,领导忧心忡忡,群众意见很大,将煤气工程形象地称为“霉气工程”。煤气工程这只“计划蛋”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扼杀在“蛋壳”中。

1999年6月,衡阳市委、市人大、市政府、市政协领导商议对策:如果按照原计划建煤气工程,至少还需1.8亿元巨额投入,资金无来源,2.28亿元债务更无力偿还;况且煤气技术老化、工艺落后、污染严重,投产后财政每年补贴1000万元以上;如果改上混合气工程,总投资为1.4亿元,已建工程可利用5700万元,国家支持5500万元,资金有保障,而且煤气改混合燃气无污染、成本低、工期短、安全可靠,是城市发展的方向。达成共识后,新任市委书记梅克保决定变“领导说话”为“市场说话”,他果断决策:煤气工程下马、燃气工程上马,撤销衡阳市煤气工程指挥部,成立衡阳市燃气责任有限公司,一切按“市场机制”运行。

从“指挥部”到“法人单位”

别看衡阳市燃气责任有限公司这块招牌只改换了几个字,其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却与以前大不一样。燃气公司总经理刘贤华信心十足地说:“现在我们只要以前十分之一的土地、十分之一的人员、四分之一的资金、八分之一的时间,就可干出比以前好的事情。”

衡阳市燃气责任有限公司成立后,一改过去的“指挥部”为企业法人代表,并将企业的责、权、利与每个员工的命运捆绑在一起,他们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,实行质量终生负责制。“现在不同了,我们是法人单位,不但要接受社会的监督,而且要接受法律的制约,就像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,一下都不能乱来,出了问题谁也走不脱。”公司副总经理吴学群告诉我们。为了确保质量和安全,从1999年7月开始,对原煤气工程铺设的34公里主干管,进行全面检测整改,使之全部达到质量和安全规范要求。

从“长官意志”到“公开招考”

衡阳市燃气责任有限公司成立后,在人员使用上,按照所需要的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,每个岗位报名者上千名,他们优中选优,既打破了“铁饭碗”,又杜绝了“裙带关系”,被招进来的60多名工人和管理人员,绝大部分文化程度是大专以上,有不少还是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经济师。

衡阳市委、市政府始终将“燃气工程”当作造福于广大市民的“民心工程”来办,市委书记梅克保、市长徐明华多次深入现场协调、指导工作,解决实际问题。工程从动工到送气,只用了短短一年,管道燃气在市民期盼数年后终于走进了千家万户,目前,全市管网已开通64公里,可辐射1万余户。

从“暗箱操作”到“公开招标”

崭新的体制给衡阳市燃气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政府部门放开手脚,公司“一切围着市场转”。

衡阳市燃气责任有限公司推行的“工程实行招标制”,将“长官意志”、“暗箱操作”拒之门外,为工程节省资金350多万元。公司决定:凡50万元以上的工程或设备一定实行公开招标,50万元以下的,公开议标。这样,对进口设备、球罐、土建工程、设备安装、消防设施等10多个项目进行了20多次招标和议标。

衡阳市燃气工程几经折腾,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,但它那艰难的运行经历的确发人深思。同样一个工程,同样领导重视,同样的服务对象,在计划经济时代几经折腾“骑虎难下”,一拖八年;如今,在“市场魔棒”挥动下,一切按照“市场运作”,只用了1年,就圆了雁城人民的燃气梦,市场经济给衡阳市的各级领导和市民上了值得深思的一课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